中國計量網(wǎng) http://m.candlestitch.com/
中國計量網(wǎng)——計量行業(yè)門戶網(wǎng)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計量文化研究

中國計量史上的瑰寶——新莽嘉量

發(fā)布時間:2007-11-05 作者:關增建 來源:www.jlbjb.com 瀏覽:10742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關增建  本期欄目主持人:丘光明


  在中國計量史上,有一件標準量器格外引人注目。該量器是王莽進行度量衡改革時頒行的標準器之一,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實物見證;它是劉歆設計和主持制作出來的,是劉歆計量理論的具體實踐,被后世視為度量衡制作的楷模;它設計巧妙,數(shù)據(jù)精確,體現(xiàn)了當時科學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它造型獨特,鑄藝精良,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高度發(fā)達的具體體現(xiàn);它歷經(jīng)滄桑,迭被后人研究,促進了我國科學的發(fā)展,最后失而復得,器物上有著太多的歷史積淀??梢哉f,像這樣一件瑰寶,對于它的歷史價值,怎么評價都不會過分。該量器就是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莽嘉量。
    

王莽建立新朝度量衡制頒行的標準器

  西漢末年,王莽把持朝政,為了邀買名譽,為其篡奪漢室政權(quán)做輿論準備,他以復古改制為名,征集當時通曉鐘律的學者一百多人,舉行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考訂音律和度量衡標準的活動。這場活動的具體領導者是著名經(jīng)學家、律歷學家劉歆。通過這場活動,劉歆形成了自己系統(tǒng)的關于鐘律和度量衡的理論。劉歆的理論被班固收入《漢書·律歷志》中而流傳至今,該書的“備數(shù)、和聲、審度、嘉量、衡權(quán)”諸篇就是劉歆理論的具體內(nèi)容。在劉歆等人工作的基礎上,王莽出于改革秦、西漢的度量衡制,恢復古制的目的,頒發(fā)了建立新朝度量衡制的詔書,主持制作了一批度量衡標準器。這些標準器至今仍有傳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莽嘉量。
  王莽建立度量衡制的81字詔書鑄刻在新莽銅丈、新莽銅衡桿和新莽銅嘉量等器物上,詔文 (圖1)如下:
    

    圖1  新莽改革度量衡制的詔書

  黃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祖,德匝于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據(jù)土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丑,長壽龍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己巳,歲次實沉;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亨傳億年。
  詔文大意是:黃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匯集到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輾轉(zhuǎn)匯集到了新朝。戊辰年(西漢初始元年,公元8年)歲星(木星)運行到了大梁之次,北斗星的斗柄正指向蒼龍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繼承漢代的天下,擁有所有的臣民,于是建立國號,即真天子位,以建丑之月作為歲首,社稷長壽興隆。制定統(tǒng)一的度量衡標準,考察精細且合乎前人的制度,在歲星運行到實沉之次的己巳年 (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把新朝的度量衡制詔告天下,令各郡國遵照執(zhí)行,讓子孫后世,享有天下,而傳之于億年萬代。
  王莽在詔書中宣揚“君權(quán)天授”的思想,他希望通過頒布新朝的度量衡制度,體現(xiàn)他從“上天”那里得來的皇權(quán),實現(xiàn)他及其子孫對國家的長久統(tǒng)治。
    

新莽嘉量體現(xiàn)了當時科技最高水平

  劉歆歸納秦、西漢的量制和設計“嘉量”的原理記錄在《漢書·律歷志》“嘉量”篇中: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黃鐘之龠,用度數(shù)審其容,以子谷  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  焉。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鋱A象規(guī),其重二鈞,……聲中黃鐘,始于黃鐘而反覆焉。
  從這段話文字可以知道,嘉量由5個分量組成,每一個代表一種容積單位,它們的進位關系是: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
  這5種量器非常巧妙地組合為一體。嘉量是用青銅鑄造的,主體是一個大圓柱桶,桶的下部有一隔層,隔層上方是斛量,下方是斗量;左側(cè)的小圓柱桶是升量,底在下端;右側(cè)是一個中有隔層的小圓柱桶,隔層上方為合量,下方為龠量。斛、升、合三量開口向上,斗、龠二量開口向下,如圖2所示。
    

    圖2  新莽嘉量示意圖


  嘉量的每一個單件量器上都刻有分銘,分銘詳細記載了該量的形制、規(guī)格、容積及與他量的換算關系,例如斛量上刻的分銘是:
  律嘉量斛,方尺而圜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冥百六十二寸,深尺,積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
  銘文中的“律”,指黃鐘律。黃鐘律是古代十二音律中的一種,古人對之極為重視,認為它是萬事之本,制作度量衡當然也要以之為本。因此,所謂“律嘉量斛”,就是說,該斛是依照黃鐘律制定出來的。
  那么,黃鐘律究竟是如何成為量器之本呢?前面《漢書·律歷志》的引文給出了二者的聯(lián)系方式:能發(fā)出黃鐘音調(diào)的律管恰好容1200粒黍,而一龠也正好容1200粒黍,所以,律管容積就是龠的標準,由龠再到合、升、斗、斛,量器就是這樣與黃鐘律建立起關系的。非但如此,還要求敲擊嘉量時,能發(fā)出符合黃鐘律音高的聲音來。以黍子為中介物來確定容量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人的一種設想,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因為黍有大小長圓,積黍又有虛實盈虧,這樣由1200粒黍所占體積來確定龠的大小,結(jié)果就很難穩(wěn)定。“聲中黃鐘”的說法,估計想象成分更大。雖然如此,這種設想力圖以自然物為度量衡基準,其追求的方向是合乎科學的。
  “方尺而圜其外”,是用圓內(nèi)接正方形來規(guī)定圓的大小,并非說該量器的結(jié)構(gòu)是外圓內(nèi)方。古人一開始沒有找到準確測定圓的直徑的方法,只得借助于其內(nèi)接正方形的大小來表示圓面積的大小。那時他們要確定一個圓,首先要定出方的尺寸,然后再做外接圓。古書《周髀算經(jīng)》把這總結(jié)為“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劉歆沿用的就是這一傳統(tǒng)方法。
  “庣旁九厘五毫,冥(冪)百六十二寸,深尺,積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边@句話包含深刻的科學內(nèi)容,是“用度數(shù)審其容”的具體體現(xiàn)。所謂“用度數(shù)審其容”,就是對嘉量某些關鍵性尺寸做出具體規(guī)定,通過這些規(guī)定確保嘉量容積符合要求?!皫缗浴笔侵笍奶摂M的圓內(nèi)接正方形的角頂?shù)锦?圓周)之間的距離。如圖3所示。銘文明確規(guī)定“冥百六十二寸”,即斛量的橫截面積為162平方寸。這樣標明圓底面積的尺寸是非常必要的,古人已經(jīng)知道圓柱體體積等于其橫截面積乘以高,故在深1尺的情況下,只有截面積為162平方寸,才能確保其容積為1620立方寸,滿足1斛所要求的容積。但是,如果圓的大小恰為“方尺而圜其外”,就無法保證其截面積為162平方寸,因為這時的圓面積為157平方寸,比所要求的少了5平方寸。因此,按劉歆的推算,要在正方形的對角線兩端各加上9厘5毫作為圓徑,這樣面積才能相合。這就是“庣旁”的由來。
    

    圖3  新莽嘉量庣旁示意圖
    (圖中庣旁已做適當放大)


  劉歆能夠定出“庣旁”為9厘5毫,很了不起。西漢的1毫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0.023毫米,這樣的讀數(shù)準確度在實測中很難實現(xiàn)。因此這一數(shù)據(jù)只能是推算出來的。從銘文上看,他的設計思路應該是先給定斛量的容積及深度,由之確定其橫截面積,再由面積逆推直徑,并將直徑用圓內(nèi)接正方形表示出來。在這樣的推算過程中,肯定要涉及到圓周率。模擬一下他的推算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劉歆所用的圓周率是π≈3.1547。他用什么樣的方法得到了這樣的圓周率,我們還不清楚,但嘉量諸數(shù)據(jù)中包含了這樣的圓周率,則是毫無疑問的。而當時的科學能提供給他的圓周率數(shù)值只是“徑一周三”,可見劉歆的設計計算的科學造詣是很深的。
  新莽嘉量是用青銅鑄造的,制作十分精美。該量器流傳至今,已近2000年,仍然相當完好,充分證明了其鑄造技術的高超。
  新莽嘉量設計巧妙,合五量為一器;刻銘詳盡,記有每一分量器的徑、深、底面積的具體尺寸和容積;計算精確,制作也很精湛。非但如此,它還有一定的重量要求,《漢書·律歷志》就有“其重二鈞”的記錄。這樣,由此一器即可得到度、量、衡三者的單位量值。度量衡三者通過嘉量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正因為這樣,歷代都對之極為珍重,視為國之瑰寶。
  劉歆能夠設計制造出如此之嘉量,絕非易事。在他之前的標準器,有戰(zhàn)國秦的商鞅方升(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還有栗氏量,那是戰(zhàn)國時期的理想標準量器,它的設計規(guī)格為:深尺,內(nèi)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釜;其臀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黃鐘之宮。新莽嘉量在量制上承襲商鞅方升,以16.2立方寸為一升;在形式上要與栗氏量相符,還要附會黃鐘律之說,迎合當時流行的哲學觀念。更重要的是其尺度、容量、重量的單位量值還必須與漢制相符。因此,新莽嘉量的設計制作,可以說體現(xiàn)了當時中國科學技術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新莽嘉量的歷史價值

  新莽嘉量為后代提供了可信的漢代度量衡單位量制的實物標準,歷代都對之加以研究。三國魏時,數(shù)學家劉徽以魏尺測量新莽嘉量,測得斛深九寸五分五厘,斛內(nèi)徑一尺三寸六分八厘。他考定的結(jié)果是:魏尺比劉歆銅斛尺長4.7%,每尺合24.2厘米;魏斛也比嘉量增大2.6%,每升合204毫升。西晉律歷學家荀勖為調(diào)準音律,于泰始十年(274)考校了新莽銅嘉量等古器物,造出了荀勖律尺(與劉歆銅尺同長),又稱晉前尺。南北朝時數(shù)學家祖沖之經(jīng)過自己的刻苦鉆研,推算出圓周率的精確值應該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以此值校驗了新莽銅嘉量的有關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嘉量斛的直徑理論值應當是一尺四寸三分六厘一毫九秒二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劉歆庣旁比理論值少了一厘四毫有奇。他由此指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劉歆的數(shù)術不精造成的。唐代律歷學家李淳風考核了唐代以前隋代到東周17個朝代的27種古尺的尺度值,測得各尺與新莽銅斛尺、晉前尺尺度的比值,依照各代尺度值的長短,分別其異同和承傳關系,列為15等尺,理清了這一漫長歷史時期(約1300多年)尺度演變的脈絡。在這一考察過程中,新莽嘉量是他進行比較的基準。東漢以后各代都以劉歆創(chuàng)立的以律校度、以度審容、以黍的容重作為定度量衡三個標準量的方法,建立本朝的度量衡量制。在中國計量發(fā)展的歷程中,新莽銅嘉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新莽嘉量自漢以后,被歷代奉為法家重器,珍藏于皇家園林、武庫之中。經(jīng)考,西漢末有郡國一百零三,根據(jù)嘉量銘文“萬國永遵”,按每個郡縣頒布一套計算,當時頒布的度量衡標準器至少應有百余套件。但由于兵戈戰(zhàn)亂,改朝換代,新莽銅嘉量的流傳,已難覓蹤跡。據(jù)學者研究,魏晉時期曾有過幾次關于新莽嘉量的下落的記載。魏晉數(shù)學家劉徽注《九章算術》,多次說晉武庫藏漢時王莽所作銅斛,說的就是新莽嘉量,而且他還親手對之做過測量;唐代顏師古《漢書注》引一位姓鄭的學者(魏以后人)的話說:魏晉尚方(署)有王莽銅斛;西晉泰始十年(274)荀勖制律尺也測量過嘉量;再有,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前秦帝符堅住長安五重寺時,見“有一人持一銅斛(有八十一字銘辭)于市,賣之”。自此以后,沒有再見聞更有實物。南北朝的祖沖之和唐代李淳風都是根據(jù)嘉量銘文或《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對之進行考校評述,他們是否見過實物,已無文獻可做判斷。唐宋兩代,都有學者研究過劉歆的律度量衡法。唐貞觀十一年(637)張文收曾制作過銅斛二,“斛左右耳與臀皆方(形)”,這顯然與嘉量斛無關??傉履觊g(668-670)又有人做過一個圓形斛,但并末言及是參照新莽嘉量制作的。宋代司馬光和范鎮(zhèn)討論度量衡的書信中,也懷疑新莽嘉量是否真有實物尚存。元明兩代四百年間,也未見有新莽嘉量的下落。到了清代的乾隆初年,新莽嘉量突然被發(fā)現(xiàn)藏于內(nèi)府,但它是如何到了清廷的,人們至今未考究出來。乾隆九年(1744),清廷參照新莽嘉量設計制作了三圓、一方四件乾隆嘉量,以之作為清廷的權(quán)力和法度象征,把圓方兩器分別陳設于故宮內(nèi)乾清宮和太和殿前亭屋中。五年后(1749),乾隆皇帝敕編的《西清古鑒》著錄了故宮藏新莽嘉量的圖形、尺寸和銘文,至此新莽嘉量有關信息開始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1911年,清王朝垮臺,1924年,清廢帝被驅(qū)逐出宮,紫禁城被籌改為故宮博物院?!扒迨疑坪笪瘑T會”清點宮內(nèi)文物財產(chǎn)時,在坤寧宮(皇帝大婚時用)后面第三間祭神煮白肉的灶臺上,在布滿油膩的大鐵鍋旁,發(fā)現(xiàn)了炱掩塵封但又形體完好的新莽嘉量。這件曠世珍品,淪落了一千多年終于重見天日。新莽嘉量完整地再現(xiàn)復出,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當時著名學者王國維、馬衡、劉復、勵乃驥等對它做了詳細的校量考證,寫出了《新莽嘉量跋》、《新莽量考釋》、《新莽量之校量及推算》、《新莽量五量銘釋》、《釋庣》等論文,對它在歷史上在科學技術、數(shù)學、計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對它進行實測,并與其銘文相對照,求得了漢代(新莽)一尺長合23.1厘米。以這一標準尺度為基礎,經(jīng)過考證,可使中國從戰(zhàn)國到清代2300多年間各個時期的尺度值都得到證實。再根據(jù)古人“以度審容”的規(guī)定,也可求證出各代的容量單位量值。關于新莽嘉量提供的權(quán)衡標準量值,器物上未有記重刻銘,只是根據(jù)《漢書·律歷志》“其重二鈞”(60斤)的記載,可以折算出每斤合226.7克(每兩14.2克)。這一數(shù)值是否可信,人們又做了研究。1926年甘肅定西秤鉤驛出土的一套新莽權(quán)衡標準器,其中有記重刻銘的律權(quán)石、律二鈞權(quán)、律九斤、律六斤、律三斤五枚銅環(huán)權(quán),其單位量值,算術平均為每斤245.4克,加權(quán)平均為248克。又據(jù)《后漢書·禮儀志》的記載:“水一升,冬重十三兩,”計算出漢每斤合246.15克。相比之下,從新莽嘉量求得的衡重單位量值明顯偏小,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加工工藝比較復雜,在成批鑄造中,單位重量難于達到設計要求所致。盡管如此,我國兩千年前能設計、制造出這樣科技含量高(數(shù)學計算、金屬比重知識,青銅冶煉鑄造工藝技術)的計量標準器,的確難能可貴。我們由衷地對古人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新精神表示深切的敬意。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征訂通知 征訂通知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