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增建簡歷
關增建,1956年生,河南鄭州人,1990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獲科學史博士學位。同年入鄭州大學工作,1991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5年被遴選為河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任鄭州大學文博學院院長,破格晉升教授。2000年調上海交通大學工作,現為交大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東亞科學、技術、醫(yī)學史學會會員、日本計量史學會外籍會員。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tǒng)一、保障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及圍繞這一目的而展開的一切。就重要性而言,它事關國計民生,是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技術保障,是確保國家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得以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對于這樣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我們有必要加強對其歷史的學習和研究。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計量史的研究和學習是國家基本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一個社會,當其物質生產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會隨之增加。在這種追求中,對歷史的關注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當今社會上歷史影視劇的熱播、歷史題材圖書的暢銷、歷史話題的流行,就是這種關注的一種體現。對于具體學科而言,它扮演的社會角色越重要,人們對其歷史就越關注,這就是政治史之所以會引起人們經久不衰的熱情的原因之所在。這種關注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因為歷史意識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高低。現代化程度越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越豐富,對歷史的關注也就越強烈。但對于計量而言,情況似乎有些例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隨著計量科學的進步,計量史并沒有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這與計量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不相稱。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無疑是因為我們的計量史研究還比較薄弱,計量史知識的普及還不夠。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計量史的學習和研究。
對于計量工作者而言,掌握計量史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列寧有一句名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句話是就政治生活而言的,對于科技領域,我們完全可以說,忽略了具體學科的歷史則意味著對該學科前進方向的迷失。這是因為,歷史是連續(xù)的,任何為過去的發(fā)展歷程所描繪的歷史曲線,必然會延伸到未來。因此,要把握未來,最好的途徑是首先了解它的歷史。不了解本學科的歷史,就意味著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現狀,這就不利于對其發(fā)展方向的把握。具體來說,當我們要從事一個科研項目時,如果對其歷史淵源不清楚,對前人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獲得了什么樣的進展不了解,對還有哪些問題要解決、哪些障礙有待攻破不知道,我們就不可能為自己所從事的項目規(guī)劃出合理的研究方向,不可能使其取得應有的進展。歷史是一座寶藏,它能為我們提供內涵豐富的借鑒,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從而在自己的工作中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具體到各門學科來說,研究文學的,文學史是必修之課;攻讀藝術的,藝術史不可或缺;鉆研法律的,法制史是重要基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科技史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計量科學高峰的攀登者,不關注計量史,肯定是不應該的。實際上,計量科學工作者沒有不接觸計量史的,只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還沒有從理論上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還沒有使之變成理論上的自覺行動而已。
對社會科學工作者而言,計量史知識同樣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研究中國歷史的人,沒有不為史籍中那些含義不一的度量衡單位和各種參差不齊的數據而費神的。這是因為,度量衡事關國計民生,各類史書中大量出現度量衡數據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由于多種原因,度量衡的單位和量值又長期處于變化之中。度量衡單位的不確定、量值的不統(tǒng)一,而有關單位和數據又大量出現,這就使得史家們在閱讀史籍時,面對各種各樣的度量衡數據,往往如墮五里霧中,他們要弄清歷史上的經濟現象的努力,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要解決這一問題,掌握一定的計量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再如,經濟學工作者在討論經濟問題時,也常常要涉及各種計量單位,這些單位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歷史過程,不了解這些過程,就很難對這些單位本身及與其相關的問題做出準確判斷。法學工作者在處理有關經濟糾紛案件時,類似的情況也時常出現。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計量史知識,才能使之得到順利解決。
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計量史是連接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一座橋梁。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科學技術在社會中所起作用越來越大,面對這種局面,任何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都不能甘心以“科盲”自居、自詡;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工作者在專業(yè)劃分越來越細、知識交叉越來越多、科學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這就需要有一座橋梁將二者聯(lián)結起來,計量史就是這樣一座橋梁。計量史以歷史上的計量為研究對象,而計量本身是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計量技術、計量基本原理屬于自然科學,而計量的法制化特征則又屬于社會科學。計量史研究的既然是計量的發(fā)展歷程,計量的二重屬性在它身上體現得就特別明顯:我們通過學習計量史,在涉及到計量單位的含義、計量的基本原理時,受到的是自然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在涉及到計量跟社會的關系、計量的法制化過程時,則又會感受到社會科學思維方式的影響。特別是,計量是科學的基礎,因此,對社會科學工作者而言,通過學習計量史來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理想的學習途徑。更應指出的是,計量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的過程,通過學習計量史,會使我們培養(yǎng)出一種歷史意識,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歷史意識是一種高級思維意識,掌握了這種意識,看問題會更具理性、更加寬容。在理想的素質教育模式中,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重要追求目標,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到學習和研究計量史的重要。
計量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進行計量教育、普及計量知識的有力工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增加,計量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不管是普通消費者,還是企業(yè)經營者,抑或社會的管理者,都需要掌握必要的計量知識,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但遺憾的是,當前人們的計量意識還比較淡薄,所掌握的計量知識還比較欠缺,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在社會上開展計量教育,以增進人們對計量知識的掌握。在這方面,計量史是大有作為的。這是因為,計量史不可能不涉及具體的計量知識,這些知識在與歷史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是生動活潑的、富有生命力的,對于普通讀者而言,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計量知識才是容易學習的。當我們讀到伏特、安培、帕斯卡、牛頓這些計量單位時,如果知道它們的來龍去脈,了解隱藏在這些單位背后的人和事,明白形成這些單位的歷史背景,我們就能更好地把握它們。否則,就知識講知識,脫離了它們賴以生存的歷史場景,這些知識就會變成干巴巴的符號,令人望之生厭,這顯然不利于計量知識的普及。
研究和學習計量史,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到一些計量事件的重要性,從而對計量的發(fā)展方向有更好的把握。例如,國際單位制的誕生,標志著全人類計量語言的真正統(tǒng)一,是世界計量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如果我們就計量論單位制,除了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之外,很難領悟到國際單位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而如果我們明白了形成國際單位制的歷史背景,了解了在國際單位制形成之前因單位制的混亂給科學研究和經濟發(fā)展所造成的許多不便,知道了國際單位制的來龍去脈,那么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精髓,從而更好地解讀這座里程碑。對中國計量來說,我們要理解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的發(fā)布的重要性,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重要意義,理解1993年《量和單位》系列國家標準的頒布的重要價值,也同樣離不開對計量史的學習和研究。
學習和研究計量史,還可以使我們對計量本身的重要性有更深切的體會。計量對于國家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計量學科內部我們未必能體會到這一點。此即古人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只有跳出計量的圈子,把計量放到歷史的長河之中,考察它在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所曾經發(fā)揮過的作用,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計量的社會價值,才能更大程度地喚起人們對計量的重視,從而使其得到更健康的發(fā)展,使其社會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
在中國,學習和研究計量史,還有另一層重要意義: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計量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計量管理經驗,留傳下來一大批制作精湛的計量標準器和計量文物,這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個獨特貢獻。通過計量史的學習和研究,我們不但可以充分認識這一貢獻,領略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且可以藉此更好地了解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中國社會,在制定中國計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和策略時,有的放矢,使之更符合中國國情,從而使中國的計量事業(yè)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門學科是否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學科史是否受到重視是一個重要標志。為了中國計量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應該重視對計量史的研究和學習。
內容推薦
更多>2019-11-15
2019-11-05
2019-04-05